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

雷火神灸與肝硬化腹水

 

雷火神灸與肝硬化腹水

 

中醫認為:

肝硬化腹水屬於中醫學的臌脹病,臌脹以腹部脹大如鼓、皮色蒼黃、脈絡暴露為特徵。多因濕熱毒邪久耐,情志所傷,勞欲過度,飲食不節,血吸蟲感染,或黃疸、積聚失治等,使肝、脾、腎功能失調,氣、血、水瘀積於腹內而成。臨床症狀:腹脹、腹圍增大、蛙狀腹、腹部有移動性水感。

 

1.      致病因素:

i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情志失調:肝為藏血之臟,性喜條達,若因情志不舒,肝失疏泄,氣機不利,則血液運行不暢,以致肝之脈絡為瘀血阻滯,氣不行水,或橫逆而犯脾胃;寒熱濕邪蘊結脾胃,脾胃受克,運化失職,水液運化發生障礙,以致水濕停留,水濕與血瘀蘊結,日久不化,痞塞中焦,便成臌脹。

ii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酒食不節:飲食不節,嗜酒過度,滋生濕熱,熱灼脾胃變生痰濁,痰阻氣血,致肝藏血而不暢,不能助脾胃運化水濕,濁液停留中焦,腹膨大脹滿而成。

iii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勞欲過度:勞倦過度則傷脾,脾不施運化,飲食失調,胃經受損,不欲納食,水谷津液不能健運生化,衛氣不足不能顧水濟肝,胃經濁熱反灼肝經,肝氣不得調達,血瘀凝結,肝木枯固;縱欲過度則傷腎,腎陰枯竭耗損,腎陽上亢灼肝,腎陰耗,腎水不能濟肝,則肝氣不疏而郁結。以上均可導致臌脹。

iv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感染血吸蟲:在血吸蟲流行區接觸疫水,遭受血吸蟲感染,又未能及時進行治療,內傷肝脾,氣滯濕聚,脈絡瘀阻,脾胃氣機升降失常,清濁相混,急漸而成臌脹。

v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黃疸、積聚失治:黃疸多由飲食不節,濕熱蘊結所致,治療不當或調攝失宜,日久肝脾功能失調加重,以致氣滯、水停、血瘀而成臌脹;或感受濕熱毒邪,因其性酷烈,來勢凶猛,迅即發為急黃,肝竭脾敗,水氣壅結腹內而為臌脹。

2.      病機轉化:

本病初期常可因情志所傷,肝郁氣滯,氣不行水,克伐脾土致水濕不化而形成氣致濕阻之機。病程中期以水濕內阻,肝氣不和為主要機轉,此期濕濁之從化可因體質、治療用藥偏頗之不同而異。若素體陽盛,或過用辛香溫燥之品,則濕多從熱化而致濕熱蘊結;若素體陽虛,或過用寒涼之品,則濕多從寒化而致寒濕困脾。濕濁、濕熱蘊久入絡或由氣及血,可致肝脾血瘀,絡脈失和。

 

 

西醫認為:

肝硬化一旦進入失代償期,由於門脈壓力增高及肝功能減退,白蛋白降低等因素,大多數患者出現腹水。

診斷要點:

i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有病毒性肝炎、血吸蟲病或長期酗酒史。

ii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患者感腹脹,腹圍增大,嚴重者雙下肢浮腫明顯。

iii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腹圍增大,蛙狀腹,移動性濁音陽性伴或不伴雙下肢浮腫。

iv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輔助檢查:a)B超可見腹水;b) 肝功能檢查,可見白蛋白下降,球蛋白上升,A/G下降甚至倒置;腹水檢查,黃色腹水,漏出液或滲出液。

v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須與肝癌腹膜轉移等相鑒別。

 

雷火神灸治療

灸療部位:胃部,右側下胸肋緣部;穴位:神厥穴。

 

灸語:

臌脹為患,濕邪久留,病體虛弱,宜標本兼治,扶正祛邪。灸療手法採取平補平瀉,即扶正祛邪也。在胃部能調節胃經,經絡疏通排泄胃部水濕濁痰;灸療右側下胸肋緣部,灸的紅外綫輻射力能撫摩肝部,疏散氣滯血瘀,肝氣則柔和,膽液布施,毒邪漸出;灸神厥腸道,使中下焦腠理疏通,運化水濕功能增強,臌脹漸消。

在一些醫院治肝硬化腹水已將此法作為常規治療法,消肝腹水的效果非常良好,患者樂於接受。

 

參考文獻:雷火灸療法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