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

亞健康與治未病

 

      處於“亞健康”狀態的群體年齡多在20-45歲之間。社會壓力、心理壓力的不斷增加,使機體經常處於緊張、競爭等疲勞狀態,大腦、內臟器官出現功能失調或減退,機體組織結構老化加快,出現渾身無力、容易疲倦、精力不集中、健忘、眼睛疲勞、視力下降、睡眠不良、早晨起床有不快感、頸肩僵硬、手足發涼或手足麻木感、胃悶不適、心悸氣短、乏力、情緒不穩(包括情緒低落、緊張、煩躁、憂慮)等症狀。

 

     造成亞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目前主要考慮有以下要素: 
1、交通擁擠,辦公桌太靠近,造成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過分窄; 
2、空氣、垃圾、工業、噪音和輻射等污染,嚴重損害人們的生存環境;
3、資訊爆炸,變化加速,工作方式不斷革新,為了保住飯碗,不得不承受沉重的壓力;
      4、工作過量,導致身心透支,人們成為工作和金錢的奴隸;
      5、機械化、形式化的生活、工作和學習,佔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 ,使人與人的情感交流相對減少;
      6、人際關係因各種利益衝突變得複雜,使每個人建立和處理人際關係時變得更加謹慎和困難; 
      7、社會生活的複雜化、多變性,給人們的戀愛、婚姻、家庭生活的穩定性帶來更多的衝擊,使人們的情感聯繫變得薄弱,從而降低了人們對情感生活的信心。 


    治療亞健康狀態,是防止疾病發生的重要手段之一,也是中醫“治未病”的目的。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第一部中醫理論專著《黃帝內經》的第二篇《素問•四氣調神大論》中就已有“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如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乎?”的記載,並成為日後中醫理論和臨床發展的指南。
    治未病的目的在於及時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和臟腑功能,是機體經常處於“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”的健康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