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

部落格

2013-03-28 13:38

陳延之灸法理論

陳延之《小品方》重視灸法,並極力提倡,他說:「針術須師乃,其灸則凡人便施,為師解經者,針灸隨手而行,非師解文者,但依圖詳文則可灸,野間無圖,不解文者,但隨病所在便灸之,皆良法。」他認為灸具有簡便易行、應用范圍廣泛、效果良好等優點,值得提倡與推廣。從該書輯佚之部份灸法處方,可反應其這方面的學術思想。

 

(一)大力倡導灸治,詳述腧穴可灸與禁灸

對施灸中應加以注意的38個腧穴分為「禁不可灸」與「無病不可灸」兩類。陳氏記載了針灸古籍《黃帝經禁》中禁不可灸的18個腧穴的名稱及灸害,與《甲乙經》中記錄的禁灸腧穴內容到文字均大致相同,只不過《甲乙經》多載7個禁灸穴位。考《內經》無專門討論禁灸穴位的篇章,說明《甲乙經》成書時也收集了《黃帝經禁》的有關內容。值得注意的是,陳氏收載了《曹氏灸方》(據傳為三國時曹翕所著)中「無病不可灸」的20個腧穴,如頭維、玉枕、天突、關元、三陰交,……等穴位。陳氏認為:「遠道針灸法,頭病,皆灸手臂穴,心腹病,皆灸脛足穴,左病乃灸右,右病皆灸左,非其處病,而灸其穴,故言無病不可灸也。」他又說:「頭病,即灸頭穴;四肢病,即灸四肢穴,心腹背脇亦然,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,故言有病者可灸,此為近道法也。」顯然,所謂「無病不可灸」是指這些腧穴不宜作為遠部取穴施灸,所謂「有病者可灸」是指這些腧穴可以作為鄰近取穴施灸。關於一些腧穴的這種有病可灸,無病不可灸的討論,其內容在一般針灸醫籍中殊為少見。

 

(二)詳述施灸的艾炷大小與壯數

1. 施灸艾炷大小

陳氏一方面對《內經》「灸不三分,是謂徒瘂」之說進行了闡發,認為這是「欲令根下廣三分為適也,減此為復孔穴上,不中經脈,火氣不能遠達。」另一方面他又主張因人因地制宜,他說:「今江東及嶺南地氣溫,風寒少,當以二分以還,極一分半也,隨人形闊狹耳,嬰兒以意為之也。」

 

2. 施灸壯數

陳氏多根據施灸部位及病情而定,一般四肢腧穴灸7-14壯,胸部腦穴灸14-50壯,腹部及背部腧穴多灸至百壯,偏熱的疾病壯數較少,如消渴、諸淋,關元穴但灸30壯,偏寒的疾病壯數較多,如治泄利不禁,少腹絞痛,石門穴灸至百壯。     《小品方》認為,只有恰當地掌握火量,才能使火氣沿着經絡達到病變部位。火量過大,易燒傷機體;火量過小,火氣不能抵達病變部位,不易發揮治療效果。對用灸壯數,有一般要求,但主張根據地域,氣候、體質的不同,分別對待。其用灸壯數,多至100,少但14,即同一種病,也有100壯、50壯、隨年壯,或1日3次用灸的區別。

 

(三)主張化膿灸

陳氏認為:「灸得膿壞,風寒乃出,不壞,則病不除也。」認為灸以化膿,風寒之邪可以祛除,無化膿,則病不易除。

 

(四)鮮明的艾灸配穴特點

《小品方》中記載了陳氏灸治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經驗,在艾灸配穴上頗具特色,其主要特點是。

第一,取穴特點是少而精,一般每次只取一穴,多的不過二三穴,除十四經穴外,亦取經外奇穴。

第二,以鄰近取穴為主,對於臟腑疾患多根據受病臟腑的位置高下,在相應的胸腹背腰部選擇穴位,心肺病變,多取胸背部穴位施灸,如治咳嗽諸灸方中,除巨闕穴位於上腹部外,其餘處方中的腧穴如大杼、風門、肺俞、云門、俞府、膻中……等均位於胸背部。脾胃病變,多取上腹部及腰背部腧穴,如巨闕、中脘、脾俞、命門等穴。治肝腎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、子宮等病,常灸下腹部及腰骶部腧穴,如遺尿灸大赫、中極穴,消渴灸關元及關元兩旁各2寸的水道穴。

第三,重視辨証配穴,如灸治胸痺心痛,根據病因病機取不同腧穴,「心痛、胸痺」,以氣滯為主,故灸氣會穴膻中,心痛如刀刺,由血瘀所致,故灸血會穴膈俞,「心痛、胸脇滿」,與肝有關,故灸肝經募穴期門。

第四,注意單方、驗方的應用,如遺尿「灸陽陵泉、陰陵泉,隨年壯,」治噦灸「腋下聚毛(極泉穴)」,卒狂,灸「左右脇下,對屈肘頭(章門穴)」,這些處方值得臨床驗証使用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3-03-15 14:23

葛洪灸法理論

葛洪倡導以針灸救治急証,為其突出特色。《肘後備急方》共收錄針灸處方109首,其中99首廣泛應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、五官等科,30多種病証。對其作用、效果、操作、技巧、忌宜等,都做了全面的闡述,為記載古代針灸治療的早期文獻之一,內容豐富。其妻鮑姑是第一位女灸療家。

其主要理論,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三點。

 

(一)急証用灸

《肘後方》提出以灸法救治卒中、惡死、昏厥、寒濕、霍亂、吐瀉、癲狂、痈疽、狂犬咬傷、蝎螫等卒發急証,用穴較少,記憶方便,施灸方便。葛氏書中選用四肢穴位及部位共42處,於遠端腕、踝關節以下者20處,如「治卒狂言鬼語方」處方為「針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少許,即止」,「治下利不止者」處方為「灸足大指本節內側寸白肉際,左右各七壯,名大都」,「治卒吐逆方」處方為「灸兩手大拇指內邊爪後第一紋頭各一壯」,「治卒中急風,悶亂欲死方」處方為「灸兩足大指橫紋中,隨年壯」,「治卒中惡短氣欲死」處方為「灸足兩拇指上甲後聚毛中,各十四壯,即愈」等。古人喻經氣運行如自然界之水流,由四末之井至肘膝之合,經脈之氣由小到大,由淺入深,治病求本當從此出發,實則瀉之,虛則補之,能促使經氣恢復,在急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。

 

(二)以灸補陽

《肘後方》以一壯、三壯、五壯、七壯為基數,然後以七為倍數加壯、為二七壯、三七壯、四七壯等。以七為陽數的代表,加倍翻番,其先陽後陰,從陰到陽,以陽治陰等治療原則,亦無不體現了其以補陽為主的學術見解。

 

(三)灸不固定用艾,灸亦可隔物

《肘後方》為便於急救,除應用艾灸外,在倉卒無艾時,亦用竹茹、黃蜡、紙屑等為代用品,其中,竹茹、黃蜡,既有艾炷的溫熨作用,又有艾炷所沒有的清熱開竅,通經活絡等特點,所以,它們是艾炷的理想的代用品。葛氏書中載隔物灸七首,包括隔蒜灸、隔鹽灸、隔椒灸、隔面灸、隔瓦甑灸等,是對隔物灸的最早記載,如「以鹽填臍,上灸二七壯,治卒霍亂。」「搜面團腫頭如錢大,滿中按椒,以面餅子蓋頭上,灸令徹痛」。治療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,「取獨顆蒜橫截厚一分,安腫頭上,炷如梧桐子大,灸蒜上百壯」以消腫。葛氏隔物灸對後世灸法影響很大,隔物的品種不斷擴展,治療病種日益廣泛,隔物灸具有艾灸和藥物的雙重作用,而且施灸時火力溫和,沒有灼痛,患者易於接受,現今仍為臨床常用,《肘後方》成為隔物灸的最早文獻。

 

(四)重視辨証,不可妄灸

葛氏重視辨証,強調「但明次第,莫為亂灸,須有其病,乃隨病灸之。」不同疾病不同灸方,同一疾病不同証候,灸方相異。如在治中風諸急症方中,羅列了22種中風的不同症狀表現及治療方法。「治卒中急風,悶亂欲死方」。治以「灸兩足大指下橫紋中,隨年壯」,「若不識人者」治以「灸季肋頭,各七壯,此脇小肋屈頭也,」「若反眼口噤,腹中切痛者」治以「灸陰囊下第一橫理,十四壯」等。《肘後備急方》對後世辨証施灸思想確立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3-03-04 10:52

皇甫謐灸法理論

皇甫謐灸法理論

 

皇甫謐是魏晉時期著名醫學家,所著《針灸甲乙經》,總結了魏晉以前針灸學成就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。皇甫謐的學術貢獻和精神遺產,特別是他針灸醫學方面突出的貢獻,不但奠定了世界針灸醫學一千七百多年的發展歷史,而且影響着針灸療法飛速發展,使我國的醫療事業邁向了一個新的台階。

《針灸甲乙經》是我國現存傳世最早的一部針灸專著,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針灸資料的重要文獻。《針灸甲乙經》共10卷,128篇。內容涉及臟腑、經絡、腧穴、病機、診斷、治療等。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654個(包括單穴48個),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証和禁忌,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。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系實際、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,一向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,皇甫謐也因此被人們稱做「中醫針灸學之祖」。唐代醫學家王燾評價它「是醫人之秘寶,後之學者,宜遵用之」。此書問世之後,唐代醫署始設針灸科,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。晉代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編撰來的,內容也都沒有超出它的范圍。此書也傳到國外,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。公元701年,日本法令《大寶律令》明確規定《針灸甲乙經》列為必讀的參考書之一,足見皇甫謐的《針灸甲乙經》影響之深遠。

 

皇甫謐灸法理論有以下幾點

 

(一)詳述施灸壯數

《針灸甲乙經》對施灸壯數,一般每次為3-5壯,其中,頭、面、頸、肩、背等處,多為灸3壯;腦、腋、腹部,多為灸5壯;最小者為井穴,只灸1壯;最多者為大椎穴等,灸9壯;個別穴位如環跳等,灸50壯。《針灸甲乙經》第三卷,還提到「欲令灸瘡發者,灸復熨之,三日即發」。說明已運用發泡化膿灸法。

 

(二)詳列禁灸的穴位

《針灸甲乙經》還提出禁灸穴位,指出誤灸的不良後果,並提到誤灸引起不良後果的穴位有29個,《針灸禁忌第一》中提到,「頭維禁不可灸,承光禁不可灸,腦戶禁不可灸,風府禁不可灸,瘖門禁不可灸(灸之令人瘖),下關耳中有乾適抵,禁不可灸(下關耳中有乾適抵無灸),耳門耳中有膿及適抵,禁不可灸,人迎禁不可灸,絲竹空灸之不幸令人目小或盲,承泣禁不可灸,脊中禁不可灸(灸之使人僂),白環俞禁不可灸,乳中禁不可灸,石門女子禁不可灸,氣街灸之不幸不得息,淵腋灸之不幸生腫蝕,經渠禁不可灸(傷人神),鳩尾禁不可灸。陰市禁不可灸。陽關禁不可灸。天府禁不可灸(使人逆息),伏兔禁不可灸,地五會禁不可灸(使人瘦),瘈脈禁不可灸,右禁灸。」灸脊中可引起痿証;耳有膿,忌灸耳門;灸乳中、淵液可引起「蝕瘡」等,是對灸法的又一次總結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3-03-01 11:40

張仲景灸法理論

張仲景在灸法理論中提出了陰証宜灸,同時也提出陽盛陰虛忌用火灸等灸法禁忌証。張仲景所撰《傷寒雜病論》一書,其內容以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為主,盡管針灸條文不多,其中《傷寒論》載灸療7條,《金匱要略》2條,重複出現2條,實為7條,其用灸法多用於治療三陰經病、虛証、寒証、陽衰陰盛証。

 

(一)強調三陰宜灸

《傷寒論》中有關針灸的條文,除誤治致變的外,施灸的有7條,6條用於三陰經;針的有9條,8條用於三陽經,從條文可以看出:病在三陰經,虛寒病証,陰陽之氣衰弱証候,宜灸;邪踞三陽,正氣未衰之實熱証候,宜針,故確立了「病在三陰宜灸,病在三陽宜針」的針灸治則。仲景治病遵循一般規律,但並不拘泥,強調「觀其脈証,知犯何逆,隨証治之」308條:「少陰病,下利,便膿血者,可刺」。本為三陰病証,宜灸,而病屬陰傷血滯,瘀腐成膿,故用刺法以疏通血脈,調暢氣機。總體上說,《傷寒論》注重灸法的溫補作用,但具體的用法卻各不相同。

 

  1. 助陽抑陰
  2. 條:「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」。少陰陽虛陰盛,內服附子湯溫經散寒,外用灸法以助陽抑陰,後世灸大椎、膈俞、關元等穴。成無己在《注解傷寒論》中云:「少陰客熱,則口燥舌乾渴。口中和者,不苦不燥,是無熱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者,陽氣弱,陰氣盛也。經曰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,灸之,助陽消陰;與附子湯,溫經散寒」。

 

  1. 溫腎通陽
  2. 條「少陰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不死,脈不至者,灸少陰七壯」。虛寒吐利,腎陽勢微,心氣衰竭,而脈不至,急灸足少陰經,溫補腎陽以通陽復脈。後世多取足少陰腎經原穴太溪。

 

  1. 回陽救逆
  2. 條「傷寒六七日,脈微,手足厥冷,煩躁,灸厥陰。厥不還者,死」。厥陰病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或無脈之亡陽証,可灸關元、氣海,培補元氣,回陽救逆。陸淵雷《傷寒論今釋》云:「脈微厥冷煩躁,乃亡陽急証,湯藥常不及救,灸法或可濟急」。

 

  1. 升陽補陰
  2. 條「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,灸之。」少陰病下利,陽虛氣陷,灸其上。方有執曰:「上,謂頂,百會穴是也。灸,升舉其陽而調養其陰也。」劉渡舟說:「虛寒下利日久,勢必造成陽氣下陷,陰液涸竭之証,然考慮到陽虛陰傷,有形之陰液不能速至,而無形之陽虛則必須先顧。因此,治療則「當溫其上,灸之」,以溫陽消陰,急救於頃刻,然後才容煎煮藥以固陽扶陰」。

 

  1. 通陽外達
  2. 條「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,可灸之」。手足厥逆而脈促,非陽虛,而是陽郁之熱厥,灸之以達引陽外出之功。尤在涇云:「手足厥而脈促者,非陽之虛,乃陽之郁而不通也,灸之所以引陽外出」。

 

(二)提倡灸藥並施

《傷寒論》117條「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……」燒針迫汗,腠開汗出,寒邪從針孔侵入,氣血凝滯,針處腫大色赤如核,劫汗內損心陽,陽虛陰乘,下焦水寒之氣上沖,發為奔豚。故外用艾炷灸針處,散寒邪,內服桂枝加桂湯溫心陽,降沖逆,則內外皆平。304條「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」。少陰病,口中和,背惡寒,為陰盛陽虛,寒濕凝滯,《內經》云:「人身之陰陽者,背為陽,腹為陰」,少陰直中,陽虛不布,當灸之,助陽消陰,同時予附子湯以溫經散寒。歷代許多醫家提倡灸藥並施,且大量實踐也証明,在辨証基礎上灸、藥配合使用,的確提高了臨床療效。

 

(三)重視灸法禁忌

《傷寒論》對灸法運用比較慎重,並對灸的禁忌証上有了很大發揮,在應用上,專篇論述灸法禁忌,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提出誤治的條文有21條,其中17條屬於三陽篇,誤治的原因均與熱症用灸有關,115條「脈浮,熱者,而反灸之,此為實,實以虛治,因火而動,必咽燥,吐血。」太陽病脈浮熱甚,為邪實而陽氣郁閉,本瀉實開郁,反用火灸,則陽氣郁閉更甚,火熱內攻,繼則動血傷陰。116條「微數之脈,慎不可灸,因火為邪,則為煩逆,追虛逐實,血散脈中,火氣雖微,內功有力,焦骨傷筋,血難復也。脈浮,宜以汗解。用火灸之,邪無從出,因火而盛,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痺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煩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脈浮,故知汗而解。」微數之脈多為陰虛火旺之証,誤用灸法,使陰血更虛,火熱更盛,致血散脈中,肌膚失養,甚至焦骨傷筋的嚴重後果。後世針灸學熱証忌灸流派則導源於《傷寒論》。根據現代臨床施灸的實際來看,出現不良反應並不多見,提到上述火逆証的可怕症狀則更少,難道仲景的記載有誤?非也!仲景生活的時代,東漢末年,連年爭戰,人民流離失所,癘疫爆發。癘致病,則有發病快,病勢狂,多煩躁,出血等變証的特點;另外,當時的艾灸為艾炷直接灸,瘢痕灸,艾炷體積大,壯數多,火力強,因此,急、熱性病症施以重灸容易導致火逆証的嚴重後果。

綜上所述,《傷寒論》對灸療學的貢獻是顯著的,「陰症宜灸」、「熱症忌灸」等理論,對現代針灸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,但也不要囿於仲景之說,應該用辨証和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經典理論。隨着醫學科學的發展,逐步認識到灸法具有提高免疫功能、抗感染、抗腫瘤、退熱的作用,擴大了灸法應用的范圍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  •  
2013-02-26 12:14

黃帝內經灸法理論

黃帝內經灸法理論

 

《黃帝內經》簡稱《內經》是我國現存最早而且包羅全面的中醫經典著作,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。《內經》近半數的篇幅論述針灸學的內容,尤其是《靈樞》所記載的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系統,其主要內容至今仍是針灸學的核心部份。《內經》對針灸的理論和應用有全面的論述,其中關於灸法的論述涉及36篇,內容雖然不是很多,但對艾灸理論基礎的奠定和後世艾灸療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
 

(一)灸法原則

根據經絡氣血虛實不同,辨証施灸。《素問‧通評虛實論》曰:「絡滿經虛,灸陰刺陽;經滿絡虛,刺陰灸陽」。即指經絡的分布走行各有處所,經行於里(陰)而絡布於表(陽),由於經絡邪正的盛衰不同,當辨証施以不同的灸法。

根據六經氣血的多少,精神情志的不同選用灸法。《素問‧血氣形志篇》云:「夫人之常數,太陽常多血少氣,少陽常少血多氣,陽明常多氣多血,是謂五臟之俞,灸刺之度也」。形樂志苦,病生於脈,治之以灸刺,形苦志樂,病生於筋,治之以熨引。即是指出血氣有多少,形志有苦樂,天人有常數,灸刺有常度。

 

(二)灸法作用

《內經》中所載灸法的應用十分廣泛,能治療多種疾病。《靈樞‧官能》曰: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

 

  1. 溫散寒邪

《素問‧調經論》曰:「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」即可用灸法治療寒邪為患,偏於陽虛諸証。

 

  1. 祛風和營

《素問‧玉機真藏論》曰:「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,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;或痺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燙熨及火灸刺而去之,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契,當此之時,可灸可藥」。《素問‧骨空論》曰:「大風汗出,灸噫嘻」。風為百病之長,最易襲表,致腠理閉郁,營衛不和,此時用灸可以發散透泄,調和營衛,引邪外出。

 

  1. 行氣活血祛瘀

《靈樞‧刺節真邪》曰:「治厥者,必先熨調和其經,掌與腋、肘與腳、項與脊以調之,火氣已通血脈乃行,脈中之血,凝而留止,弗之火調,弗能取之」。即是指出血脈因寒氣而凝結,運行澀滯不暢,必須先用溫熨調和其經脈,在兩掌、兩腋、兩肘、兩腳,以及項與背脊等關節交會之處,施行熨灸,以行氣活血祛瘀,待溫熱之氣到處通達,再取穴進行針刺。

 

  1. 溫陽固脫,補中益氣

《靈樞‧官能》云:「上氣不足推而揚之,下氣不足,積而從之,陰陽皆虛,火自當之,厥而寒甚,骨廉陷下,寒過於膝,下陵三里,陰絡所過,得之留止,寒入於中,推而行之,經陷下者,火則當之,經絡堅緊,火所治之」。即是凡遇大寒在里,或中氣下陷以致陰陽俱虛的患者均用灸法。

 

  1. 灸治痈疽

《靈樞‧痈疽》云:「發於肩及,名曰疵痈,其狀赤黑,急治之,此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,痈發四五日逞火芮之,發於脇,名曰敗疵,敗疵者女子之病也,灸之,其病大痈膿,治之,其中乃有生肉,大如赤小豆,……。」即是痈疽初期時可用灸法,使痈毒得以消散。

 

  1. 調氣通經以治癲狂

《靈樞‧癲狂》曰:「治癲疾者,……灸窮骨二十壯,窮骨者,骶骨也,……脈癲疾者暴仆,四肢之脈皆脹而縱。脈滿,盡刺之出血;不滿,灸之挾太陽,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吋,諸分肉本輸」。即指氣機逆亂,氣血失調所致的癲狂可用灸法治療。

 

(三)灸法補瀉

《內經》中詳細描述了灸法補瀉的操作方法。《靈樞‧背腧》指出:「氣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自滅也,以火瀉者,疾吹其火,傳其艾,須其火滅也」。該篇詳細描述了灸法補瀉的操作方法,即根據艾火燃燒的速度之徐疾和火力之緩急來區分補瀉。後世灸法補瀉多以其為準。這種方法對後世灸法補瀉的應用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,一些醫家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揮,如明代楊繼洲描述為「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待自滅,即按其穴;以火瀉者,速吹其火,開其穴也」《針灸大成》。顯然,楊氏在艾灸補瀉的操作時受針刺開闔補瀉的影響,對虛寒病証施行艾灸補法,艾灸結束時手按孔穴,使真氣聚而不散,而外邪不得侵入,從而發揮溫補作用;對實熱病証,開泄腠理,引邪氣隨火氣而散,不按孔穴,以泄邪氣。

 

(四)灸法禁忌

灸雖能治病,但如運用不當,也有流弊。《素問‧奇病論》指出:「病名曰息積,此不妨於食,不可灸刺。」《靈樞‧終始》又云:「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,如是者,則陰陽俱不足,補陽則陰竭,瀉陰則陽脫,如是者,可將以甘藥,不可飲以至劑,如此者弗灸」。即久病不愈,陰陽俱虛的患者不宜用灸法,以免補其陽氣,使屬陰的五臟之氣更趨衰竭,瀉其病邪,使屬陽的六腑之氣更趨虛脫故此類患者當慎用灸法。

 

(五)艾灸療法之壯數

施灸數量,原則上要足,以火足氣至適度而止。灸量不足,火候不到,就達不到治療目的。除了灸量充足而適度之外,還應根據患者的體質與年齡、施灸部位、所患病情等因素確定灸量。《靈樞‧經水》曰:「刺之深淺,灸之壯數,可得聞乎……其少長大小肥瘦,以心撩之,命曰法天之常。灸之亦然。灸而過此者很惡火,則骨枯脈澀;刺而過此者,則脫氣。」艾灸的壯數可以是治療犬傷的三壯    《素問‧骨空論》,也可以是治療癲狂的二十壯《靈樞‧癲狂》,也可以隨病程確定壯數《素問‧骨空論》。《黃帝內經》中的論述雖不及針刺治療詳盡,但也說明,如施灸的量要以年為數,施灸要以少長大小肥瘦來區別對待等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2-12-28 14:56

雷火艾灸與食管賁門失弛緩症

雷火艾灸與食管賁門失弛緩症

 

中醫認為:

食管賁門失弛緩症即中醫學中的噎膈証。噎膈是食管中的疾病,表現為吞噬困難,飲食難下,易嘔吐而出,飲食受阻的一種疾病。本病多與肝、脾、胃、臟腑有關,肝氣失和,不能順應,就會產生氣逆上膈,血瘀氣阻;脾氣不疏,發生嘔吐吞酸;胃氣不運降,氣積而生濕痰,痰積脹滿,飲食難咽;食管血瘀氣阻痰凝,則飲食難下。

 

治病因素與飲食喜好、飲食習慣、情志變化、精神狀態有密切關系。不但產生噎膈,病久還會變生食管腫瘤。

  1. 飲食致傷:有的人食用過多的霉變腐爛之食品及腌腊食品,食品中的毒素直接侵害了食管中的脈絡與經絡,也可潜伏於人體內,久積致病變;飲食時,常吞咽過快,喜吃過硬過熱食物,可直接損害食管壁;嗜吃生冷麻辣肥甘之物,濕毒熏蒸脾胃,郁熱灼津,津失液,變生痰,濁痰阻塞食管,食管變狹窄。
  2. 情志影響:思累過度,會使脾氣郁結,脾絡受阻,失於疏布,氣血津液受阻,久阻變生痰逆,阻塞食管發病;喜怒無常,怒則傷肝,肝氣受阻,氣血營運失調,食管不得營濟,化生濕痰,滯澀於食管,影響食物吞咽致病。
  3. 精神耗損:精神萎靡,致病因素多因房勞過度,津液耗損,腎陰津耗,精血枯竭,虛熱上亢,食管失津液滋潤而乾澀生本病。

 

西醫認為:

食管賁門失弛緩症又稱賁門痙攣,即是下段食管約肌呈失弛狀態,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而滯留,從而逐漸使食管張力減退,蠕動消失及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一種疾病。主要症狀為食管下部吞噬不暢,有時還可引起心悸,呼吸困難,食管下胸骨後有梗塞痛感。

 

診斷要點:

  1. 臨床表現:i) 無痛性咽下困難是最常見、最早出現的症狀。ii) 疼痛多位於胸骨後及劍突下,酷似心絞痛。iii) 食物反流發生率高達90%,反流物為發酵食物、唾液。iv) 當食管極度擴大時,偶可引起乾咳、氣急、紫紺和聲音嘶啞壓迫症狀。v) 晚期可出現營養不良,維生素缺乏和體重減輕。
  2. 輔助檢查:
  1. X綫檢查:鋇餐難以通過賁門部,瀦留食管下端,呈對稱性,黏膜較正常的漏斗形狹窄,上段食管明顯擴張。
  2. 食管測壓:LES壓力升高,常超過4.0kPa(30mmHg) 。
  3. 乙酰甲膽碱試驗皮下注射乙酰甲膽碱5-10mg後,出現食管強烈收縮,引起劇烈疼痛與嘔吐,持續30分鐘,可用阿托品緩解。

 

雷火灸療法:

灸療部位:天突至胸骨劍突;穴位:廉泉、天突、雙手十指沖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腎俞。

 

灸語:

治則為祛邪扶正,活血化瘀,理氣散結,養陰利咽。痰濕瘀阻壅塞於食管下部,使吞咽產生障礙,產生食阻噎膈嘔吐脹滿之症,灸療廉泉至胸骨劍突,可以調節下食管部,脈絡、經絡氣血暢通,達到活血化瘀,祛痰除濕之功效,增加食管津液之濟養;灸療脾俞、腎俞、足三里,調節臟腑,增強臟腑衛氣運生,氣血健運,陰陽調和,正氣充足,抗擊病邪;熏十指末端,貫通上肢六脈,經絡臟腑氣血貫通,營血充實,食管則撫樞無堵,邪祛病除。

 

參考文獻:雷火灸療法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2-11-23 11:45

雷火艾灸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

雷火艾灸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現代醫學認為:

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(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,DUB)簡稱功血,為婦科常見病,屬異常子宮出血范疇(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,AUB)。是指由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機制失常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,沒有內科及內外生殖道的病變。功血可分為無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兩類,其中無排卵性功血約佔85%。

 

無排卵性功血臨床上常見的症狀是子宮不規則出血,特點是月經周期紊亂,經期長短不一,經量不定,甚至大量出血,出血期間一般無腹痛或其他不適,出血量多或時間長,可致繼發性貧血或休克。排卵性月經失調一般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或周期正常,經期延長。

 

傳統醫學認為:

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屬中醫崩漏范疇,是以經血非時暴下或淋漓不盡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月經周期、經期、經量嚴重失常的月經病症。其中經血暴下者稱「崩」,也稱「崩中」,經血淋漓不盡者稱為「漏」,也稱「漏下」。崩與漏出血情況雖然不同,但二者常相互轉化,且其病機基本一致,故概稱為「崩漏」。如《濟生方》所云:「崩漏之疾,本乎一症,輕者謂之漏下,甚者謂之崩中。」

 

有關崩的記載,最早見於《素問》,其「陰陽別論」說「陰虛陽搏謂之崩」,明確指出崩漏是以陰虛陽亢為其發病機制。漏,始見於漢代《金匱要略‧婦人妊娠病脈証並治》。隋‧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首列「漏下候」、「崩中候」,指出崩中、漏下屬非時經血,明確了崩漏的概念,並概括其病機「是傷損沖任之脈……. 沖任氣虛,不能制約經血」。同時指出:「崩而內有瘀血,故時崩時止,淋漓不斷,名曰崩中漏下。」說明崩、漏可互相轉化。元‧李東垣在《蘭室秘藏》認為「腎水陰虛,不能鎮守胞絡相火,故血走而崩也」。至明代,醫家對崩漏有了更充份的認識,如《景岳全書‧婦人規》中對崩漏的論述尤為精辟,指出:「崩淋之病,有暴崩者,有久崩者。暴崩者其來驟,其治亦易。久崩者其患深,其治亦難。且凡血因崩去,勢必漸少,少而不止,病則為淋。此等証候,未有不由懮思郁怒,先損脾胃,次及沖任而然者。」闡明了崩漏的病因病機,進而提出「凡治此之法,宜審臟氣,宜察陰陽。無火者求其臟而培之、補之;有火者察其經而清之、養之」。而在《丹溪心法附餘》中所提出的治崩三法:「初用止血以塞其流,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,末用補血以還其舊。」其「塞流」、「澄源」、「復舊」治療崩漏三法,至今仍為臨床醫家所推崇。

 

灸語:

崩漏主要病機是沖任損傷,不能制約經血。灸法治療功血,是通過灸法的溫經散寒、行氣通絡作用,達到調整氣血運行、調整陰陽平衡、扶正祛邪而止血的目的。

 

據中醫理論,功血主要與腎、肝、脾三經和任、督二脈有關,主要病因為腎虛、脾虛、血熱和血瘀。治療中主要選擇隱白、關元、三陰交、中極、子宮穴位。關元穴為足三陰、沖任之會,灸關元可以起到溫腎壯陽、培補元氣、通調沖任的功用。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,有健脾通血、調經攝精作用。中極穴能調血室,暖精宮,主治月經不調。子宮穴為沖脈、督脈之起始穴,艾灸子宮穴,能通調沖任,理氣和血。隱白,是治療崩漏之經驗要穴。灸隱白治療崩漏,早在《針灸大成》中就有記載。隱白為脾經之井穴,並為經氣發源之地,以艾灸之則可溫通經絡,補中益氣,使脾的統血職能得以恢復,從而達到固崩止漏的目的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2-09-12 12:46

雷火艾灸與產後腹痛

雷火艾灸與產後腹痛

 

中醫認為:

產後腹痛指產婦分娩後所出現的小腹疼痛,亦稱「兒枕痛」。最早見於「金匱要略」一書,後「醫學入門」有產後小腹痛者,名「兒枕痛」的記載。經產婦較初產婦為重,一般3-4天後,或一周左右即可逐漸消失。稱為「宮縮痛」,不需治療。但個別嚴重者疼痛劇烈,或產後超過一周仍然疼痛明顯,而且伴隨着惡露增加,則屬於病態,應及時給予治療。

 

中醫學認為,本病的主要機制有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,多因血虛、血瘀、寒凝或傷食積滯所致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產後腹痛,最當辨別虛實,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產後腹痛,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,為血虛痛;若因惡露去少及瘀血壅滯而痛者,為有餘痛;……若因風寒乘虛入於胞中而作痛者,必見冷痛形狀」。灸法治療該病,以溫通經脈、補益氣血,或行氣化瘀為主,多取任脈、足陽明經及足太陰經輸穴。

 

灸語

中醫學認為,產後腹痛的發生與產褥期胞宮縮復的狀態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是產後胞脈氣血運行不暢,遲滯而痛。氣血兩虛: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復因產時、產後失血耗氣,沖任血虛,胞脈失養;或因血少氣弱,運行無力,血行遲滯而痛。血液瘀滯:產後正氣虛弱,血室正開,產室寒冷,或起居不慎,感受寒邪,血為寒凝,血行不暢,惡露澀滯,胎盤、胎膜滯留子宮;或情志不暢,肝氣郁結,疏泄失常,氣滯血瘀,瘀阻沖任,胞脈失暢,不通則痛。

 

古代灸療文獻對於本病的記載,取穴方法可分為兩個方面,一為祛瘀,一為補虛。三陰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,可通經止痛,又可健脾益氣,調補肝腎,肝脾腎精血充盈,胞脈得養,沖任自調。任脈,「任」字有擔任、任養之意。任脈總任一身陰經,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,凡精血、津液均為任脈所司,故稱為陰脈之海。任脈能妊養胎兒,與女子經、帶、胎、產的關系密切。故取任脈上的穴位,如氣海等,可以暖下焦,溫養沖任,還可通經祛瘀,是經氣調達而止痛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2-09-01 15:33

雷火艾灸與骨折後灸療

 

雷火艾灸與骨折後期灸療

 

中醫認為:

骨折,最早的古醫學上沒有骨折這個診斷名稱,中醫學屬於「骨傷」、或「骨斷」。凡是骨斷都是由於超過骨的負荷量,跌仆或被外力撞擊致使骨的連續性發生了破壞,不能再支撐軀體的某一部份肢體重力,活動功能喪失,表示為骨傷或骨斷,骨斷處可發生彎曲短縮等多種變形。它可分為完全骨斷、部份骨斷、合併流血骨斷(骨斷處皮開肉爛)或多處骨斷。骨斷後均會同時發生經脈、肌肉、肌腱、腠理損傷,需要用固定方法。古醫古籍中有外固定法,可用白樹皮、木條、柳木板進行固定;若發生了骨斷缺損,據古醫書介紹可用柳枝作內續骨法,再加外固定。固定的時間都是比較長,1個月或2個月,由於外固定的關系,骨斷後肢體活動減少,骨斷相鄰的關節和肢體均會發生瘀腫不消,肢體經絡、肌腱僵硬,妨礙關節活動,需要對骨斷後遺留的這些症狀作消除瘀腫,恢復活動功能的治療。骨斷超過半個月後稱為陳舊性骨斷。

 

現在中醫治療骨折在有條件的醫院均已採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,可作各種骨的內固定或骨折的支架外固定,再結合中醫的早期活動,尤其是配合灸療幫助瘀腫消散,骨折達到預期或提前愈合,早期骨折臨床愈合肢體的活動功能才會減少愈後功能障礙,確保功能恢復正常,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。

 

雷火灸療法

灸療部位:骨折部位及功能障礙部位;穴位:以阿是穴為主,足及踝關節腫脹壓痛明顯處,與骨折相關的腧穴選1-3穴均可,足三里。

 

灸語:骨折後,發生了骨的破壞及軟組織血管肌肉、肌腱同時損傷,造成血腫疼痛、功能失常。治則以活血化瘀、通經活絡、養血扶正為主。灸療手法上一般都是採用溫灸,溫煦骨折部及受累的關節肢體部,可以使血脈擴張,瘀血溶化,從建脈絡通路,氣血疏通,腫脹的肢體部位就容易消散,血腫瘀血消散速度加快,患肢精血供應逐漸加強,骨斷處骨痂生長,就會正常如期形成,骨化期可預期出現或提前出現。

 

參考文獻:雷火灸療法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2012-07-05 12:04

雷火艾灸與過敏性鼻炎

雷火艾灸與過敏性鼻炎

 

過敏性鼻炎,中醫原無此名,而是歸納在「鼻鼽」類,發病快,好轉快,但復發性強,臨床症狀以噴嚏、流涕、鼻塞、鼻癢為主,是人體接觸某種異物後,鼻部對異物敏感性的反應,形成鼻腔黏膜病變為主的異常出現。

 

中醫認為:

鼻為肺之竅,故鼻部的病變多與肺經受邪有關,如外感風熱,風寒之邪,犯肺,蘊而化熱,肺失清肅,熱邪上擾,本病主要由於肺氣虛弱,脾腎虛損,衛表不固,腠理疏鬆,風、寒、濕邪乘虛而入,犯及鼻竅,邪氣相搏,肺氣不宣而犯本病。

 

西醫認為:

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性反應性鼻炎,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有內因和外因。外因即是致病過敏源,包括有花粉、塵土、塵蟎、動物皮毛等;某些食物如魚、蝦、雞蛋、水果及某些化妝品、衣物、油漆或汽油等均可引發此病。內因是指有過敏體質,當產生過敏反應時,體內組織胺引起血管擴張,出現組織充血水腫、鼻黏膜灰白等一系列病灶,如鼻塞、流涕、噴嚏不斷、鼻癢。

 

雷火灸治療

灸療部位:上星穴至素髎穴,雙耳部,雙耳孔,額部;穴位:上星、素髎、睛明、印堂、迎春、列缺、合谷。

 

灸語:

灸額部、鼻部、耳部,可以使腦部氣血疏通,增強對鼻部的滋養,取手太陰肺經絡列缺,宣肺清熱,手陽明經原穴合谷清泄陽邪;迎春挾於鼻旁,印堂位於鼻根,取之宣肺開竅,疏風清熱,取督脈之上星活血通絡,利鼻通竅。

 

參考文獻:雷火灸療法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討論區

日期: 2012-02-13

發表者是: 洪曉玲 shiao_ling1@yahoo.com.tw

主旨: 我想購買產品

請問
我住台灣 我想買以下產品可以幫我寄嗎?
如果可以 請問總金額+運費共多少?

1.有柄竹制溫灸盒 $125
2.特大號金屬溫灸棒 $100/支 --->2枝
3.(另外買一盒適合特大溫灸棒的艾條)
4.大號金屬溫灸棒 $40----->1枝
5.7mm 無煙小艾條 $45 每盒30枝,適用於大號金屬溫灸棒。
6.小號金屬溫灸棒 $40----->3枝
7.4mm 無煙小艾條 $75 每盒90枝,適用於小號金屬棒。
8.金絲艾 $80(100克)
9.無煙艾條 $40 一盒五枝
10.特級陳艾條 $60 一包十枝
11.清艾條 $30
12.極品金艾條 $120 一盒十枝
13.銅制火龍罐 $95
14.國醫神灸無煙艾粒 $20 一盒十四粒

請問上面 9~12 項的艾條是適用於溫灸盒而已嗎?還是可以放在溫灸棒?

日期: 2012-06-24

發表者是: 陳永慶

主旨: 回覆:我想購買產品

請問
我住台灣 我想買以下產品可以幫我寄嗎?
如果可以 請問總金額+運費共多少?
1.有柄竹制溫灸盒 $125
2.特大號金屬溫灸棒 $100/支 --->2枝
3.4mm 無煙小艾條 $75 每盒90枝,適用於小號金屬棒。
4.特級陳艾條 $60 一包十枝
5.極品金艾條 $120 一盒十枝
6.銅制火龍罐 $95
7.國醫神灸無煙艾粒 $20 一盒十四粒


搜尋網站

聯絡我們

元朗喬康艾灸養生館 新界元朗青山公路126二樓(即花旗銀行樓上) 93668323/266884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