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

雷火艾灸與產後腹痛

2012-09-12 12:46

雷火艾灸與產後腹痛

 

中醫認為:

產後腹痛指產婦分娩後所出現的小腹疼痛,亦稱「兒枕痛」。最早見於「金匱要略」一書,後「醫學入門」有產後小腹痛者,名「兒枕痛」的記載。經產婦較初產婦為重,一般3-4天後,或一周左右即可逐漸消失。稱為「宮縮痛」,不需治療。但個別嚴重者疼痛劇烈,或產後超過一周仍然疼痛明顯,而且伴隨着惡露增加,則屬於病態,應及時給予治療。

 

中醫學認為,本病的主要機制有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,多因血虛、血瘀、寒凝或傷食積滯所致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產後腹痛,最當辨別虛實,血有留瘀而痛者,實痛也;無血而痛者,虛痛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產後腹痛,若因去血過多而痛者,為血虛痛;若因惡露去少及瘀血壅滯而痛者,為有餘痛;……若因風寒乘虛入於胞中而作痛者,必見冷痛形狀」。灸法治療該病,以溫通經脈、補益氣血,或行氣化瘀為主,多取任脈、足陽明經及足太陰經輸穴。

 

灸語

中醫學認為,產後腹痛的發生與產褥期胞宮縮復的狀態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是產後胞脈氣血運行不暢,遲滯而痛。氣血兩虛: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復因產時、產後失血耗氣,沖任血虛,胞脈失養;或因血少氣弱,運行無力,血行遲滯而痛。血液瘀滯:產後正氣虛弱,血室正開,產室寒冷,或起居不慎,感受寒邪,血為寒凝,血行不暢,惡露澀滯,胎盤、胎膜滯留子宮;或情志不暢,肝氣郁結,疏泄失常,氣滯血瘀,瘀阻沖任,胞脈失暢,不通則痛。

 

古代灸療文獻對於本病的記載,取穴方法可分為兩個方面,一為祛瘀,一為補虛。三陰交穴為足三陰經交會穴,可通經止痛,又可健脾益氣,調補肝腎,肝脾腎精血充盈,胞脈得養,沖任自調。任脈,「任」字有擔任、任養之意。任脈總任一身陰經,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,凡精血、津液均為任脈所司,故稱為陰脈之海。任脈能妊養胎兒,與女子經、帶、胎、產的關系密切。故取任脈上的穴位,如氣海等,可以暖下焦,溫養沖任,還可通經祛瘀,是經氣調達而止痛。

 

參考文獻:灸法醫鑒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搜尋網站

聯絡我們

元朗喬康艾灸養生館 新界元朗青山公路126二樓(即花旗銀行樓上) 93668323/266884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