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

痿証

 

痿証

 

痿証是指肢體筋脈弛緩,手足痿軟無力,病久患肢瘦削枯萎,以致功能痿廢的病証。四肢均可發病,下肢尤甚。故又有「痿蹙」之稱。多因陰虛筋脈失養,或肝腎不足所致。也可由濕熱致痿。《素問˙痿論》還作了專門論述。病因病機方面,主張「肺熱葉焦」,筋脈失潤;「溫熱不攘」,筋脈弛緩。病証分類方面,根據五臟與五體的關係,提出了「痿蹙」、「脈痿」、「筋痿」、「肉痿」、「骨痿」的分類方法。常見於西醫學的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、運動神經元病、重症肌無力、肌營養不良等病。

 

中醫學認為,本病的病機為肺熱津傷、濕熱浸淫、脾胃氣虛、肝腎耗損及瘀血阻滯。肺熱津傷者多見於急性熱病之後,肺為嬌臟,溫熱之邪犯肺,致肺熱傷津,津液不足以輸布,筋脈失於濡養而致四肢痿廢。濕熱侵淫者則多由於濕熱之邪直接浸淫肌膚筋脈,或者由於過食肥甘厚味,嗜食辛辣,生濕化熱,濕熱郁蒸,筋脈痺阻而致四肢痿廢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飲食失調,或久病體虛,或久瀉久痢,脾胃運化功能失常,氣血生化無源,百骸皆失於濡養,宗筋弛緩,以致四肢痿廢不用。肝腎耗損者多由於久病體虛,肝腎之陰血耗傷,或縱欲無度,肝陰腎精枯涸,皆可致痿。肝主筋,且肝藏血,腎主骨,又腎藏精,肝腎精血耗損,筋脈失養,可致四肢痿廢。瘀血阻滯者多由於跌打損傷或寒凝血脈,或氣虛血滯,血行弛緩滯澀,留滯經絡筋脈,以致四肢枯萎不用。

 

古代文獻治療本病,依照「治痿獨取陽明」的治則,故治療四肢痿廢以手足陽明經腧穴為主,如肩禺厲兌犢鼻足三里等,調理陽明,疏通經絡,行氣活血。筋會陽陵泉舒筋活絡。肺熱津傷取肺俞以疏泄其熱。濕熱浸淫加足太陰脾經之公孫陰陵泉以健脾利濕。肝腎耗虛加膝關腎俞以補益肝腎。關元神厥補益正氣,奏強筋壯骨之作用。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