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病藥之不及,針之不到,必須灸之!

雷火艾灸與乳腺囊性增生

2012-01-19 11:52

雷火艾灸與乳腺囊性增生

 

中醫認為:

乳腺囊性增生病屬於中醫學的「乳癖」范疇,是乳腺部位組織非熱毒、非癭瘤的一種增粗或增大的凝結性疾病。特點單側或雙側乳房疼痛,並出現腫塊,乳痛和腫塊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有密切關系,乳房腫塊大小不等,形體不一,邊界不清,質地不硬,活動度好。本病好發於25-45歲的中青年婦女,是一種常見的乳房疾病,它有合併症或轉化成癭瘤的癌變危險,需隨時注意檢查病情轉化。

 

  1. 病因
  1. 由於情志不遂,懮郁不解,久郁傷肝,或受到精神刺激,急躁惱怒,可導致肝氣郁結,氣機阻滯,蘊結於乳房胃絡,乳絡經脈阻塞不通,不通則痛而引起乳房疼痛;肝氣郁久化熱,熱灼津液為痰,氣滯痰凝血瘀即可形成乳房腫塊。
  2. 因沖任失調,使氣血瘀滯,或陽虛痰濕內結,經脈阻塞而致乳房結塊、疼痛、月經不調。
  1. 臨床表現

乳房疼痛以脹痛為主,可有刺痛或牽拉痛。疼痛常在月經前加劇,經後疼痛減輕,或疼痛隨情緒波動而變化,痛甚者不可觸碰,行走或活動時也有乳痛。乳痛主要以乳房腫塊處為甚,常涉及胸脇部或肩背部。有些患者還可伴有乳頭疼痛和作癢,乳痛重者影響工作或生活。

乳房腫塊可發生於單側或雙側,大多位於乳房的外上象限,也可見於其他象限。腫塊的質地中等或硬韌,表面光滑或顆粒狀,活動度好,大多伴有壓痛。腫塊的大小不一,直徑一般在1-2cm,大者可超過3cm。腫塊的形態常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:

  1. 片塊型:腫塊呈厚薄不等的片塊狀、圓盤狀或長圓形,數目不一,質地中等或有韌性,邊界清,活動度好。
  2. 結節型:腫塊呈扁平或串珠狀結節,形態不規則,邊界欠清,質地中等或偏硬,活動度好。亦可見腫塊呈米粒或沙粒樣結節。
  3. 混合型:有結節、條索、片塊、沙粒樣等多種形態腫塊混合存在者。
  4. 彌漫型:腫塊分布超過乳房3個象限以上者。

 

西醫認為:

本病是婦女常見病、多發病之一,多見於25-45歲女性,其本質上是一種生理增生與復舊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。其病理形態多樣,命名亦不統一。西方學者多稱「纖維囊性乳腺病」,在我國,囊性改變少見,多以腺體增生為主,故多稱「乳腺增生症」。

  1. 病因

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瞭。目前多認為與內分泌失調及精神因素有關。黃體素分泌減少,雌激素相對增多,是本病的重要原因。

 

  1. 臨床表現
  1. 乳房脹痛:常見為單側或雙側乳房脹痛或觸痛。病程為兩個月至數年不等,大多數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點,月經前期發生或加重,月經後減輕或消失。必須注意的是,乳房脹痛的周期性雖是本病的典型表現,但缺乏此特徵者並不能否定病變的存在。
  2. 乳房腫塊:常為多發性,單側或雙側性,以外上象限多見,且大小、質地亦常隨月經呈周期性變化,月經前期腫塊增大,質地較硬,月經後腫塊縮小,質韌而不硬。捫查時可觸及腫塊呈可粒狀,片狀,大小不一,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,多有觸痛,與皮膚和深部組織無黏連,可被推動,腋窩淋巴結不腫大。

此外,尚有病程長、發展緩慢、有時可有乳頭溢液等表現。乳房內大小不等的結節實質上是一些囊狀擴張的大、小乳管,乳頭溢液即來自這些囊腫,呈黃綠色、棕色或血性,偶為無色漿液性。

根據上述的臨床表現及體徵,診斷本病並不困難。但要注意的是,少數患者可發生惡變,因此,對可疑者要注意隨訪觀察,一般每3個月復查一次。對單側性且病變范圍限者,尤應提高警惕。

 

雷火灸療法

灸療部位:患側乳房部及同側腋下部;穴位:內關、足三里。

 

 灸語:

乳腺囊性增生,中醫辨証認為是肝郁氣滯而變生的乳房腫塊,治則以疏肝理氣,通經活絡為主。灸乳房部及腋下部,能溫通乳房及其乳絡,使氣血疏通,重灸乳房腫塊處,能促進郁結消散;灸內關與足三里,能疏通臟腑經絡,調和陰陽,衛氣充足,能促進乳房腫塊消散,增強體質,增強抗體,有利乳疾恢復。

 

參考文獻:雷火灸療法

 

以上內容,只供參考,有鑑於個人健康情況因年齡、性別、病史和特殊情況而異,建議您,若有任何不適,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之診斷與治療建議為宜。

搜尋網站

聯絡我們

元朗喬康艾灸養生館 新界元朗青山公路126二樓(即花旗銀行樓上) 93668323/26688460